【师范类专业认证】认证专业简介
汉语言文学专业
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文学与传媒学院始建于 1958 年,已有 60 余年的办学历史。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是我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是山东省一流专业和特色专业,也是泰山学院的品牌专业。2001 年开始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2013 年与东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2018 年开始招收公费师范生,2019 年开始招收委托培养师范生。1999 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8 年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19 年被评为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现有高级职称教师27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30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19人;先后有1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2人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2人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2人被评为泰安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人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教师中有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 1 人,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 4 人,2人获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10人获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
教学科研成绩斐然。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拥有省级精品课程 6 门,校级精品课程 5 门;4 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 个优势学科。教师承担各级各类教改项目 40 余项,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三等奖 6 项,校级教学成果奖 30 余项。教师承担省市各类科研课题 60 余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 20 余项,获得省社科联、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5 项,市级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10 余项。年均发表科研论文 40 余篇,出版专著、教材 10 余部。
课程德育效果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注重学生的师德师风教育,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等,培养师范生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坚定师范生的政治信念。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专业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德育资源,利用专业课程的先天优势,率先开展课程德育工作,制定了课程德育大纲,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把智育与德育紧密结合,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立德树人取得显著效果。同时,注重师德师风实践,通过课程传授、教育实习、经典诵读、名师讲堂等多渠道多形式,传承中华师道,涵养学生教育情怀,让“师德高尚”的理念成为学生职业发展的自觉。
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构建了完善的“三三三”实践教学体系。第一个“三”是在教育实习中,开展见习、实习、研习三习贯通的实践教学活动;第二个“三”是在语文教师技能上,分年级组织大一的“三笔一话”技能训练、大二的古诗词过级考试和古典诗词诵读大赛、大三的语文教师五项基本技能达标升级大赛等活动;第三个“三”是文化认知实习,大一开展曲阜三孔儒家文化之旅、大二开展李清照故居和山东省博物馆的齐鲁文化之旅、大三开展蒲松龄故居和莱芜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文化之旅。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了师范生较高的语文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根据专业特点,成立了特色鲜明的学生社团,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不断深化课内教学。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不断提升主题育德和社团育人的意识,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岱蕾文学社先后荣获全国“十佳文学社团”、山东省“百佳学生社团”、全国高校优秀文学社团、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山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等称号。社刊《中文探索》已出版 24 期。探索话剧团演出改编了经典名剧,如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曹禺的《雷雨》等,自编自导了校园情景剧《毕业前夕》《暗恋桃花源》等,近年来先后演出二十余场,在山东省高工委组织的全省高校话剧演出中受到嘉奖。
办学质量成效显著。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注重教学改革,已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的主体性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2 级 2 班获“全国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该专业毕业生在全省和泰安市的教育、文化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专业师资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于2001年获批设置,2002年开始招生,该专业2006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是我校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也是我校重点专业和优势专业之一。现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博士11人。泰安市高层次人才11人,泰山学者青年计划人才1人,泰安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泰安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兼职硕士生导师5人,联合培养东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数学)硕士研究生6人。同时为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师范教育引领,聘请了5位中学高级职称教师担任兼职教授,互兼互聘9名中学优秀校长、教师担任教育实习指导教师。
教学科研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始终坚持以科学研究为先导。近年来,专业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3项,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软科学计划项目等课题20余项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60余篇,出版教材近10部。主持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等,参与获得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等。
育人成效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按照学校“品德为本、能力至上、素质过硬、个性发展”的质量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道路。历届学生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录取率均在30%以上。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成果显著,先后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科技和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奖30余项、山东赛区一、二等奖100余项。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自开设以来,为泰安市及周边中小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培养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中学校长、副校长等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人员12人,国家劳动模范、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等基础教育专家20余人等。
专业认证建设
自2018年5月我校启动师范专业认证工作以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对标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多措并举积极推动专业内涵建设,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支撑条件建设、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建设成效初现。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指挥棒。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作为基本依据,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关注中学基础教育发展需求,重视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形成了“适应国家中学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立足鲁中,面向山东,扎根基层,培养政治理想坚定、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强、师德高尚、教育情怀坚定,学科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数学教育教学、知识更新与实践创新能力,能够在中学、教育机构等从事教育教学、教研及管理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体现了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突出了师范性和专业性。
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优化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关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根据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以及认证标准,在构建课程体系中,体现了通识教育、数学学科专业教育以及教师教育的有机结合,注重了课程的基础性、新颖性和实用性。专业课程设置上,既考虑了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又考虑了各课程对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支撑和贡献。根据毕业要求,遵循“实践-反思-发展”的实践教学路径,构建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三习贯通的教育实践模式,将教育实践贯穿于师范生培养全过程。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鼓励任课教师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尽量避免了传统讲授式教学,激发了师范生学习兴趣。同时,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增加现代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中的应用,挖掘课程思政资源,修订了数学与应用数学课程思政案例库,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了专业课程教学之中。
加强支撑条件建设,提高支撑保障能力。师资队伍是专业内涵建设的主体。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在满足专业认证基本条件基础上,外引内培,积极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近两年,引进高层次人才2人,其中1人获得泰山学者青年人才称号,1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选派专任教师1人赴东平实验中学挂职1年,做到了师资队伍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也为师范生带来前沿的专业知识。师范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场所和课程资源,在保证原有实训设备持续完善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实践经费投入,增加了智慧教室、微格实训室、书法实训室各1间,数学史料馆1个,建立了中学教学案例1229个,有效支撑了专业教学和学生的师德体验。同时,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积极与地方中学开展深度合作,增加校外实习基地5所,使学生在教育实践中获得了更加扎实的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和发展能力。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学校质量监控中心教学监控体系基础上,数学与统计学院建立了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主要教学环节进行常态化监测。依据学校相关制度,修订完善了学院内部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26个。依托校院两级建立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相关规章制度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考试、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各个环节实施内部监控,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